我开发了一个基于 Beancount 的账本托管服务 HostedBeans,欢迎大家来了解纯文本复式记账并试用我的服务。
标签 #生活记录

建立一个自己的粉丝团是怎样的体验

我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喜欢表现自己的人,从小学开始在学校造出一些类似「货币」的概念,拉拢了一群小朋友,当时就有一些粉丝团的感觉了。然而等到小学快毕业的时候,大家都长大了,不信我这一套了,于是我又成了一个孤僻甚至有时会受到排挤的人。

初中的时候对编程很感兴趣,也在网上发布过一些小作品,慢慢就有人找我提建议或者反馈问题,后来我尝试着制作一个(简陋)的游戏,于是将这些在网络上认识的朋友拉到了一起,建了一个 QQ 群,这就是后来粉丝团的雏形。

后来做游戏的事情被放在了一边,我继续在计算机领域自学其他的技术,每天会花不少时间泡在各种技术社区中,也就认识了不少朋友 —— 大部分是同龄人。认识他们的时候往往我们的技术水平差不多,但他们因为还要准备中考或者高考,大多把编程的爱好都放下了。随着我的知识的积累,每上一个台阶,都会认识一些新的朋友,他们中很多人都加入了我的 QQ 群。

这时我还不觉得 QQ 群就是我的粉丝团,当时我也在很多其他人的 QQ 群中,但后来我发现一个 QQ 群里那么多人,难免有我不喜欢的人或行为,而我又没什么办法。于是眼不见心不烦,我不再去看其他的群,只在我的 QQ 群中出现,并且维护一个我认为更有利于交流的环境。这时我的 QQ 群已经带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了,于是干脆就叫「精子粉丝团」好了。

后来我的粉丝团还有了 自己的网站,甚至后来我还看到一些人也建了一个和我差不多的粉丝团主页,我还是感觉有点小高兴的。

我在高中的时候决定退学进入互联网行业,于是有了更多时间去学习新知识并在工作中实践,也有了很多的时间去混技术社区。因为我在大部分社区直接使用真名,也因为我这个具有 标志性的头像,很多人记住了我。

我不会讲故事,写出的文章大多是我的观点或者我的感受,这些年也一直在坚持写日志(最早的日志写于小学一年级),如果有人接受了我的观点,或者理解了我的感受,我会感到很开心 —— 越多越好,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也会觉得开心,如果有人能从我的观点中受益(然而这通常是很难衡量的),我会更开心。

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我的观点,我也是乐于去发展粉丝数量的,当然维护粉丝团(并不算写文章的时间)肯定是一个非常耗时的事情,我的业余时间很大一部分花在这上面,比如最新一版的粉丝团网站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,然后今年花了整个上半年来修订一遍博客里所有的日志。

有人很不理解,跟我说「明明只是朋友而已,你为什么要称他们为粉丝?粉丝不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么」。对于我来讲「粉丝」大概就是我喜欢讲一些观点,而你又觉得我讲得很有趣。你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就是朋友,或者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行为艺术 —— 讽刺一下社会上的一些偶像团体以及他们的粉丝。

如果你非要问我究竟有没有影响到我的粉丝团呢,这还真不好说,能加入粉丝团的往往和我有很多的共同点,所以最后如果他们和我有一样的观点,或做出了一样的决定,也不显得奇怪。

关于我的观点、兴趣爱好、价值观,可以在 这个页面 看到,如果我们有很多共同点的话,欢迎加入我的粉丝团(末尾「联系方式」一节有 QQ 群号)。

整理自我在知乎的回答:建立或加入一个自己的粉丝群是怎样的体验?

加入 LeanCloud

去 LeanCloud 面试是两个月前的事情了,在选择公司的时候看到 LeanCloud 的 开放资源 网站,就觉得这会是一家很有趣、很有想法的公司。

在去面试之前我其实在 LeanCloud 的 技术面试指南 上已经看到了上面重点提及了「二分查找」算法,不过我还是没有去看。面试的时候果然提到了二分查找,我大概花了两分钟在纸上用一种介于 CoffeeScript 和 JavaScript 之间的伪代码完成了一个版本。不过马上就被指出一个明显的错误,面试官跟我说不要急,慢一点写。又花了几分钟我又完成了一个版本,不过有没有错误就不知道了。

在面试之前的几天我听了 Teahour 的一期关于 Docker 的播客(与马道长聊 Docker),滚滚姐姐在其中介绍了一些 Docker 在 LeanCloud 的应用场景。我从三年前开始自己开发 RootPanel, 当时还没有 Docker, 我是使用 Linux 非常原始的方式(用户和文件系统的权限机制)来实现权限隔离的。所以后来出现 Docker 之后我就很感兴趣,很想把 RootPanel 重构为基于 Docker 实现,不过一直没有时间。果然在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对我的这个项目很感兴趣,一起讨论了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、如果重新去设计它应该如何设计。

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去了几家业界有些名气的互联网公司(主要是开发者服务方面的),LeanCloud 的面试过程给我的印象是最好的。没有特别脑残的笔试题或问卷、没有让我等待太久、面试中提出的技术问题都非常专业、没有 HR 来和我谈人生和理想。LeanCloud 也是唯一一家提出可以报销路费的(虽然最后我嫌麻烦并没有报)。

我连高中都没有正经地念完,完全靠自己的热情掌握了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技能(从初中开始编程),LeanCloud 对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也有着比较开放的态度。面试结束我就要离开的时候,面试官还拍拍我的肩膀说「没关系,退学没什么的,LeanCloud 也有几个人是中途退学的」。

整理自我在知乎的回答:加入 LeanCloud 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?

离开 HackPlan

整整两年过去了,我和团队中其他人走到了一起,参与了数十个项目,时薪翻了两番,然而两年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已经不在。

在 HackPlan 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,软件开发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需要和同事一起分工合作来完成一个复杂的软件,相比于技术上的具体问题,协作则是更大的挑战。我们定期进行进行语音会议来保持沟通;使用 Trello 来管理任务进度;设计规范的 HTTP API 来隔离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工作;添加自动化的测试来减少新代码引入的缺陷;引入 Code Review 来保证代码质量;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规范部署流程等等。这些规则是随着团队的成长一点点建立起来的,我清楚地记得每一项规则出现的契机,以及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,因为这其中很多规则都是我参与建立起来的。

加入 HackPlan 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,到一个新的环境,因为我的年纪最小,在生活上得到了其他人非常多的帮助,使我逐步掌握了如何照顾好自己、如何与他人相处。和在学校时不同,在这里是一个大家互相信任的、平等相处的环境,我们都认为对方可以独立思考和决定、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;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长,而不是以年龄或分数一概而论。

当然离开也是有原因的,我们一开始住在苏州的一个小别墅里,后来搬到上海,生活和工作都在一个房子里。因为很少出门,所以失去了很多认识新朋友的机会;因为独处的时间较少,博客日志的产量明显减少。于是我想体验一下「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年轻人」的生活:租个房子一个人住,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区上班,出行和娱乐则安排在周末。

我们是一个纯技术团队,但只是将产品做好是不够的,我们的产品是面向终端用户的,必须让尽可能多的用户了解到我们的产品,我们不懂如何营销,甚至不知道如何寻找擅长营销的人才。在这个问题上孙亮并没有表现出在面对开发任务时的执行力,而是一拖再拖,以至于我觉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显著改善。

我在沟通中发现团队中一些成员是认可现在「小作坊」式的公司的,因为这样的工作更加自由和灵活,为了能和互相信任、具有默契的伙伴一起工作,即使公司在商业上不成功、即使错失一些扩大公司规模的机会也是值得的。而我觉得我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,所以我选择了离开。

下一篇日志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在面试新公司时的故事。

精子生于 1995 年,英文 ID jysperm.

订阅推送

通过 Telegram Channel 订阅我的博客日志、产品和项目的动态:

王子亭的博客 @ Telegram


通过邮件订阅订阅我的博客日志、产品和项目的动态(历史邮件):

该博客使用基于  Hexo  的  simpleblock  主题。博客内容使用  CC BY-NC-ND  授权发布。最后生成于 2024-04-0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