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子生于 1995 年,英文 ID jysperm.
东软游记
对于听成『东莞』的还情有可原,对于看成『东莞』的,我表示你已经无可救药了。
半个月前受邀去东软参观参观,分享分享经验。之前我只是听说过东软而已,只知道是一个很大规模的软件开发方面的企业,但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业务的。这次受到一个认识不久的朋友的邀请,所以稍微了解了一下东软,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,东软应该是一个非常大规模,比较传统的软件开发公司,主要是做外包相关的业务。
之前很多次听长辈说,你看你好好考个大学,你看东北大学就不错,我认识一个某某某,就是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,毕业之后就去了东软,一个月多少多少钱,混得相当不错啊。我收到邀请后的第一反应就是,以后再有人跟我这么讲,我就可以用非常装 B 的腔调说,东软啊,我去过,还给他们讲过课呢,不过如此嘛。
到东软的园区,感觉非常气派,面积非常大,花花草草,还有湖,还有几栋精致的楼,就好像一所大学一样,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。这位朋友还给我介绍,东软的创始人是东北大学的学生,算是沈阳软件方面的龙头级企业,在全国几个城市都有园区,还有几所学校。除了外包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业务,很多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,而且目前也在做一些业务方面的转型。
到了以后,才知道居然有几十个人来听我讲。我之前准备不是很多,只是列了个提纲,考虑了一下都讲哪些话题,但对于具体讲什么,从哪开始,如何起承转合,完全没有准备。站在几十个人前面,真的有点小紧张,不知道该说什么,但说出第一句话之后,顿时就感觉好多了,一点点,想到什么就讲什么,竟然也很流畅,一共讲了一个半小时,房间挺大的,我也没用那个麦克风(也不知道好不好使), 嗓子都快冒烟儿了。
内容嘛,主要就是两个话题:『去中心化』和『Node.js』,没什么好说的,我天天闲得无聊都会在 QQ 群里就这些话题和群友们打口水仗,这次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嘛,不过讲得一点都不过瘾——因为互动的人太少。
我本以为是会只有几个人,然后大家比较放松的聊一聊,会比较开心。
但是没想到只有我一个人在讲,就好像和平时学校上课一样,人数也差不多,都是四五十人,有一半人若有所思的样子,但完全不知道有没有听懂,还有少数能在关键处点点头,只有那么几个人,会提出一些问题。
最后我也留了联系方式,有几个人加了我的 QQ, 不过似乎没有人找我交朋友,我看到还有很多来听我讲的妹纸呢。
然后这位朋友跟我讲了他最近招聘的事情,为了找到更称职的人才,对招聘流程做的改进什么的。
我觉得面试最好的方式还是找技术人员来聊天,聊这个东西你听说过没有,那个东西你用过没有,曾经做过哪些项目,遇到过哪些困难。
当然,这样的成本实在太高了。笔试的成本低,但是我觉得起不到什么效果,包括上机也是一样。就比如我自己,我离开文档,离开网络是完全没办法写代码的,略微不太常用的 API, 我都会去文档确认一下参数顺序和注意事项什么的,有些自己写过的代码片段,会直接从以前的项目里复制过来,出了错误也是第一时间拖到 Google 上搜一下。
这位朋友提到,他所认识的大牛,是那种可以不借助 IDE, 不借助文档,完全没停顿的来写代码的人。但我概念中的大牛绝对不是这样子的,大牛应该是近乎全能的,他说他从未写过某种语言,但是因为工作需要,他第二天就能用这种语言写出看上去不错的代码,他绝对不会说『我没学过某种语言/技术』,而是在需要的时候,『不动声色』地就突然掌握了这种语言/技术。至于用不用 IDE, 看不看文档,whatever, 只要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就是大牛。大概这就是我所谓的『传统编程』和『创业团队』的区别。
我以前也曾表示过,我更喜欢小的创业团队,而不是大公司。首先我是个挺自由散漫的人,受不了条条框框的规矩,所以结果导向的,对过程规矩很少的创业团队更适合我。同时我也觉得在小的创业团队中,我个人会显得非常重要,会让我更有斗志和危机感,不想去做规模化的企业中,可以被随意替代的积木。
很多位置稍微高一点的人,总是在强调,技术要为商业来服务。这句话说起来也没什么错误,但是你不能对所有人都这么讲,现代社会是有分工的,有些人专门负责商业,有些人专门负责技术,还有些人专门负责沟通前两类人。我只对技术方面感兴趣,如果可能的话,我希望能够将非技术的方面都交给专人来负责,比如运营,运维,甚至包括测试,我消消停停,只管写代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