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开发了一个基于 Beancount 的账本托管服务 HostedBeans,欢迎大家来了解纯文本复式记账并试用我的服务。
归档 2019 年 3 月

流浪地球和大刘的短篇小说

除了是哆啦 A 梦的铁杆粉丝之外,我也算是刘慈欣的粉丝 —— 三体自然不用说,其他所有的短篇小说我都看过两到三遍,这些短篇小说一点都不比三体逊色,流浪地球就是其中之一。

刘慈欣的小说向来重设定而轻情节,小说关注的是全人类的命运,主角只是叙述的视角而非故事的核心。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,你体验到的不是沉浸感,而是一种站在上帝视角观察人类的新奇感,其中的人物只是当时社会中人类的典型代表。他会在小说中使用类似「刹车时代」、「威慑纪元」这样的标题来强化这种上帝视角,让书中短短几句的描述比电影的特效画面更加让人感到震撼。

最近我又重温了刘慈欣的几个短篇小说,包括:

  • 流浪地球:给地球装上发动机来驶离太阳系
  • 镜子:一台能够根据宇宙的初始状态模拟整个宇宙的计算机
  • 吞食者:外星人通过环状太空船套住地球并掠夺地球的资源
  • 山:一个诞生于行星地心的机械文明探索世界的故事
  • 地火:通过点燃地下的煤层的方式来开采水煤气
  • 地球大炮:挖一条贯通地球地心的隧道
  • 赡养人类:在贫富差距达到极致之后,99% 的财富都集中到了一个人

回到流浪地球这个电影,视觉效果我还是很满意的,也确实是头一次看到中国的地标能够出现在科幻片或者灾难片中。情节上前半部分对于世界观的介绍还可以,但后半部分就非常俗套了,就是一个很普通的、几个英雄拯救地球的故事。其实我更宁可电影能从中间结束 —— 让地球撞木星也不是不可以。

前面提到过,流浪地球的小说关注的是全人类的命运、全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反应,给人一种宏大和震撼的感觉,而电影则完全没有继承小说的精神内核,显得格局太小,更偏向于主角在整个大的世界观中的个人体验,而不是整个流浪地球计划。

我认为小说中有两个关键的点电影没有表达出来,一是人们对于「太阳」的情感的变化,以前太阳象征着温暖、壮美,但当人们知道这个太阳随时可能会爆炸之后,太阳便变成了恐惧的象征。在变轨的过程中地球一次次地接近和远离太阳,每当地球到达近日点的时候,这种恐惧就会到达顶峰。这种恐惧在几代人的时间里渗透到了社会文化和每个人的心中。而当地球逃离了太阳系、从对太阳的恐惧中解脱之后,人们又开始怀念太阳的温暖,开始怀疑整个计划是否正确。

另外一点是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冷静和理性,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是在地下城遇到岩浆涌入需要撤离时,自动按照年龄排成一队,因为通常来说越年轻的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会越大。因为人类知道了自己的命运,但又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逃离,太阳又永远悬在天上,这种恐惧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,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能够组成联合政府、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协调和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地球发动机。

当然这些评价是我从原著读者的角度来说的,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的科幻电影,或普通的国产电影,它应该是合格的。结尾的地方有一个很短的镜头是北京的地下城里有一队人在游行,举着一个「我们要太阳」的牌子,这个才是小说本来的结尾,算一个彩蛋吧。

1

精子生于 1995 年,英文 ID jysperm.

订阅推送

通过 Telegram Channel 订阅我的博客日志、产品和项目的动态:

王子亭的博客 @ Telegram


通过邮件订阅订阅我的博客日志、产品和项目的动态(历史邮件):

该博客使用基于  Hexo  的  simpleblock  主题。博客内容使用  CC BY-NC-ND  授权发布。最后生成于 2024-04-08.